在线观看日本a视频,99re在线视频日韩,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限,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专区

      <small id="cxrws"><menuitem id="cxrws"></menuitem></small>
      <td id="cxrws"></td>
    1. 1 1 1

      《紅色印記》第65集:一道特殊的命令

      微信掃一掃 ×

       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,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、主持人尼格買提。我要講述的這件文物是一道特殊的命令——1952年2月,毛澤東主席簽署的《中央軍委關于部隊集體轉業(yè)的命令》。此后,新疆十萬駐軍就地轉業(yè),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;進而組建為生產建設兵團,開創(chuàng)了新中國屯墾戍邊的歷史偉業(yè)。

      △圖為毛澤東主席簽署的《中央軍委關于部隊集體轉業(yè)的命令》

      △圖為毛澤東主席簽署的《中央軍委關于部隊集體轉業(yè)的命令》

        如今,這道非軍事內容的特殊命令保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。命令一共950字,豎行排版,左下角是毛澤東主席的親筆簽名。

        事實上,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,在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的征途中就已謀劃。

        1949年10月,新疆和平解放后,改編自三五九旅的第一野戰(zhàn)軍第二軍步兵第五師,隨王震將軍“凱歌進新疆”。車轔轔、馬蕭蕭、紅旗獵獵,十萬大軍西出陽關,帶著“南泥灣”的屯墾經驗,奔赴蒼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。

      △圖為新疆解放后,駐疆部隊官兵開展大生產,人拉犁開荒造田

      △圖為新疆解放后,駐疆部隊官兵開展大生產,人拉犁開荒造田

        解放之初的新疆,滿目瘡痍、百廢待興。十多萬駐疆部隊遠離家鄉(xiāng),缺糧少衣。無糧何以養(yǎng)軍,無軍何以守邊?12月底,新疆軍區(qū)規(guī)劃:來年春,駐疆部隊80%的人員要參加農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生產。隨王震進疆的一野一兵團戰(zhàn)士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原副政委李書卷回憶:

        李書卷:部隊到達酒泉的時候,就已經做了初步的生產準備。比如說:拾碎銅爛鐵打造生產工具,坎土鏝、鎬頭、鐮刀……我們就已經做了一些準備。

        1952年,全國進入大規(guī)模經濟建設時期。根據總參謀長聶榮臻“軍隊轉為屯墾軍”的建議,毛澤東簽署《中央軍委關于部隊集體轉業(yè)的命令》,要求人民解放軍站在國防的最前線、經濟建設的最前線。由此,駐疆部隊中有10.5萬人就地轉業(yè),成為生產部隊。

        1954年10月7日,經中央批準,這支生產部隊整體轉制,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,新中國屯墾戍邊大幕由此拉開。

      △圖為 上世紀五十年代,女兵進疆支援邊疆建設

      △圖為上世紀五十年代,女兵進疆支援邊疆建設

        天山腳下的石河子人民廣場有一座人工拉犁墾荒的雕塑。兵團老軍墾馬太生說,那不是簡單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而是第一代兵團人鑄劍為犁、開墾荒原的真實寫照。1958年冬,馬太生所在的兵團第八師組織青年突擊隊,挺進人跡罕至的莫索灣,修渠引水,開發(fā)大農業(yè)。

        馬太生:零下50℃,就那么冷。十字鎬挖下去一個白印,一天最多能挖0.7立方土。我們帳篷里都不住了,把行李被子背出去搭在土方上頭,實在累得不行了,在那上頭閉閉眼睛三個小時,沒有退路就拼命干。

      △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干部職工早期研發(fā)的播種機,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

      △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干部職工早期研發(fā)的播種機,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

        在新疆兩大沙漠邊緣、邊境沿線,上世紀60年代,兵團人開墾出1600萬畝土地,建成100多個田陌連片、渠系縱橫的人工綠洲。

      △圖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老一輩兵團軍墾戰(zhàn)士居住的地窩子

      △圖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老一輩兵團軍墾戰(zhàn)士居住的地窩子

        這支共和國獨有的墾荒隊伍挺進天山南北,在建水庫、開荒地、造良田的同時,還節(jié)衣縮食、積累資金建設了葦湖梁電廠、十月拖拉機廠、八一鋼鐵廠等大中型企業(yè),填補了新疆現代工業(yè)的空白。李書卷回憶:

        李書卷:麥粒煮熟就著鹽巴、高粱窩頭就著咸菜填肚子;大家割蘆葦、搭草棚、住地窩子,但是沒有人叫苦叫累。建工廠缺資金,戰(zhàn)士們一年節(jié)約一套單軍裝,兩年節(jié)省一套棉軍裝,節(jié)衣縮食建起了新疆第一批工廠企業(yè)。

      △圖為艾青所寫的詩歌《年輕的城》

      △圖為艾青所寫的詩歌《年輕的城》

        《年輕的城》是著名詩人艾青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寫的贊歌。

        李書卷:在邊境一線守邊、種地、放牧,一守就是幾十年。正是有了兵團人獻青春、獻終身、獻兒孫,才有了現在邊防的鞏固。

      △圖為如今的“戈壁明珠”石河子

      △圖為如今的“戈壁明珠”石河子

  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兵團加快從“屯墾戍邊”向“建城戍邊”轉變,推動形成以城鎮(zhèn)化為載體、新型工業(yè)化為主導、農業(yè)現代化為基礎的發(fā)展格局。幾代兵團人在戈壁灘上蓋花園、建綠洲,已經規(guī)劃建設了11座軍墾新城和56個特色小鎮(zhèn)。

        面對滄海桑田、萬千變化,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原副政委張仲瀚曾揮毫潑墨:十萬大軍進天山,且守邊關且屯田;塞外江南一樣好,何須爭渡玉門關。

        張楠:我叫張楠,90后,現在是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講解員,兵團第三代。每當我向中外游客講解兵團人白手起家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戈壁灘上蓋花園、建綠洲;邊境線上放牛羊守邊防,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(fā)展,獻青春獻終身又獻兒孫的事跡時,總是心潮澎湃,心生敬意。在新時代,我會繼續(xù)向更多人講述兵團故事,傳承紅色基因,傳播紅色文化。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1年06月19日 16:34??????來源: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打印